首页 > 学生风采 学生风采

献礼集团成立30周年 | 青岛国开第二中学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优秀作品展播(四)

时间:2025-09-08 00:00 作者: 点击:7 次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适逢国开教育集团即将迎来三十周年华诞之际,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热情,青岛国开第二中学成功举办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以“书香浸润人生,经典筑梦未来”为主题,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分享阅读感悟,展现阅读的力量。

    自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踊跃投稿。参赛者围绕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好书,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畅谈阅读带来的感悟、成长和启迪。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经典名著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代佳作的独到见解;既有学习方法的收获分享,也有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既有亲子共读的温暖故事,也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之谈。

    经过评审组的认真评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以飨读者。


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回响

——《史记》阅读心得

高二学生 展小云

    第一次对《史记》感兴趣,是在语文课上,《鸿门宴》里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仿佛就在我身边。当我真正走进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世界,那些尘封千年的故事焕发出的惊人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永恒的探索。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我找到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也发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惊人映照。

    《史记》最震撼我的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立体化的塑造。不同于教科书上扁平化的历史结论,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有鸿门宴上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李斯既是为秦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政治家,也是最终被腰斩的悲剧人物。特别是《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的场景,项羽与虞姬的诀别、最后的突围与自刎,司马迁用小说般的笔法让历史人物血肉丰满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让我明白,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真正有智慧的历史观应当包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写议论文时,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好坏二分法,而是学会了像司马迁那样,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成为我思考现实问题的参照系。读《货殖列传》时,我惊讶于司马迁对商业价值的肯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思想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中显得格外超前。这让我联想到当今的市场经济,突然明白某些经济现象在两千年前已有先例。而《酷吏列传》中那些严刑峻法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的故事,又让我在法治课上思考“宽严相济”的治理智慧。最难忘的是《游侠列传》,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侠士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就这样穿越时空,与现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史记》的阅读也改变了我的学习方法。受“太史公曰”的启发,我养成了在笔记本上写“心得”的习惯——每读完一个历史事件,都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比如读完《淮阴侯列传》,我写下:“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难容封王之后的轻视,是否说明人的忍耐力会随着地位变化而改变?”这种互动式阅读大幅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我还模仿《史记》的纪传体,为班级同学撰写小传,用生动细节展现人物特点,这种训练使我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更意想不到的是,当我在家庭聚会上讲述《史记》中的故事时,原本沉迷手机的堂弟竟听得入迷,后来主动向我借书。这让我意识到,经典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打破代际隔阂,成为沟通的桥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正是《史记》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通过阅读这部“史家之绝唱”,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更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权威叙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史记》教会我辨别真伪的智慧;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史记》中那些关于信义、勇气、智慧的讲述,为我提供了稳定的精神坐标。

    合上《史记》,那些历史人物仿佛仍在眼前活跃:孔子周游列国的执着,屈原投江明志的决绝,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终于理解钱穆先生所说“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的深意——当我们以敬畏之心阅读经典时,历史就会向我们敞开它最珍贵的礼物:让年轻的生命在千年文化积淀中,找到自己的精神血脉与前行方向。

    欢迎继续关注后续优秀作品展播,让我们在阅读中相遇,在思考中共同成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