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园地 教师园地

献礼集团成立30周年 | 青岛国开第二中学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优秀作品展播(一)

时间:2025-08-26 00:00 作者: 点击:6 次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适逢国开教育集团即将迎来三十周年华诞之际,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热情,青岛国开第二中学成功举办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以“书香浸润人生,经典筑梦未来”为主题,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分享阅读感悟,展现阅读的力量。

    自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踊跃投稿。参赛者围绕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好书,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畅谈阅读带来的感悟、成长和启迪。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经典名著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代佳作的独到见解;既有学习方法的收获分享,也有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既有亲子共读的温暖故事,也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之谈。

    经过评审组的认真评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以飨读者。


在“读书”与“应试”的夹缝中:

一位语文教师的困境与突围

高三语文组 姜姝娴


    翻开《温儒敏谈读书》的扉页,我仿佛听到了这位语文教育界泰斗的谆谆教诲。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每日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背后却是应试教育的巨大阴影。温儒敏先生的文字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现实中,我们如何守护读书的本真?如何让学生在功利性阅读的洪流中,依然能够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力量?

   温儒敏先生对当前语文教育中读书现状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他指出,当下学生的阅读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碎片化和浅表化特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触目惊心:学生可以熟练地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却从未完整读过原著;能够背诵《乡土中国》的理论框架,却对费孝通笔下的中国乡村毫无感知。他们的阅读被简化为“考点识别”和“答题模板”,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被压缩成几张满是标记的复习资料。温儒敏先生批评的这种“异化阅读”,恰是当下语文课堂的真实写照。

   《温儒敏谈读书》中反复强调“读书养性”的理念,这四字箴言让我陷入深思。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语文教育的初心?温先生认为,读书的本质不在于获取信息,而在于“变化气质”,在于通过阅读建构精神世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他推崇的是一种“浸润式”阅读——不带功利目的,不设标准答案,让心灵与文本自由对话。这种观点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时代沉浸于《瓦尔登湖》的体验,那种与梭罗共同思考简单生活的愉悦,是任何阅读理解题都无法替代的。而今,我却悲哀地发现,这种纯粹的阅读快乐,在我的学生中已成奢侈品。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温儒敏先生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他主张“1+X”阅读模式,即在教材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提倡“整本书阅读”,反对断章取义的碎片化学习;强调教师应做“读书种子”,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我开始尝试这些方法:每周设立一节自由阅读课,不设任务不要求笔记;将《平凡的世界》作为学期必读书,用两个月时间带领学生细读讨论;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批注过的书页。令我惊喜的是,一些学生开始主动借阅我推荐的书籍,并在周记中写下真诚的读后感。这种变化虽小,却让我看到了希望。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守门人”的责任。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只有自己保持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才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这让我反思: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和家庭琐事中,我有多久没有静心读完一本与教学无关的书了?教师的精神厚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如果我们自己都陷入专业发展的“内卷”,又如何引导学生超越功利的阅读?于是,我重新制定了个人阅读计划,既读教育理论,也读文学作品,努力在专业成长与精神滋养间寻找平衡。

  《温儒敏谈读书》中最触动我的,是他对读书与人格培养关系的论述。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读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价值观多元、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青少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阅读建立价值坐标和精神家园。这让我想起班上一位沉迷网络小说的学生,通过共读《活着》,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一位只读成功学书籍的“功利型”学生,在接触《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对历史人物产生了真诚的敬意。这些案例印证了温儒敏的观点:好书如同种子,能在年轻心灵中生长出意想不到的精神果实。

   合上《温儒敏谈读书》,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做一个“温儒敏式”的语文教师意味着必须成为“两面派”:一面要帮助学生应对考试,这是现实的无奈;另一面要守护读书的本真,这是教育的理想。这种张力下的教学实践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可能。我决心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辟一方读书净土,哪怕只是每周几十分钟的自由阅读,哪怕只有少数学生因此爱上读书。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是静的事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这份“慢”与“静”的教育智慧。

   读书可以抵抗平庸,思考能够照亮人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读书生活的示范者、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温儒敏谈读书》给予我的不仅是方法指导,更是一种教育信念的确认——在功利与理想的夹缝中,我们依然可以,而且必须,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精神世界的大门。

    欢迎继续关注后续优秀作品展播,让我们在阅读中相遇,在思考中共同成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