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集团成立30周年 | 青岛国开第二中学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优秀作品展播(二)
时间:2025-08-27 00:00 作者: 点击:5 次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适逢国开教育集团即将迎来三十周年华诞之际,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热情,青岛国开第二中学成功举办首届“一本好书”读书心得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以“书香浸润人生,经典筑梦未来”为主题,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分享阅读感悟,展现阅读的力量。
自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踊跃投稿。参赛者围绕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好书,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畅谈阅读带来的感悟、成长和启迪。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经典名著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代佳作的独到见解;既有学习方法的收获分享,也有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既有亲子共读的温暖故事,也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之谈。
经过评审组的认真评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以飨读者。
在理性与疯狂的边缘
读《上帝掷骰子吗?》有感
物理组 邴祺舜
当我在书架上第一次看到《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个书名时,很难想象这本封面印着薛定谔方程的书会像侦探小说般让人欲罢不能。曹天元用生动的笔触撕开了物理学科严肃的外衣,将量子力学百年发展史写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对决,让我在惊叹于科学突破的同时,更触摸到了人类理性与宇宙奥秘碰撞时的火花。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量子世界对常识的彻底颠覆。当玻尔提出“电子同时存在于所有可能的位置”,当海森堡用测不准原理宣告“人类永远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与动量”,当薛定谔用那只既死又活的猫揭示叠加态的荒诞——这些看似违背逻辑的理论,却被实验一次次证实。就像书中描述的双缝干涉实验:单个电子竟然能“同时穿过两条缝”并与自己干涉,仿佛宇宙在我们观测的瞬间才决定呈现何种面貌。这种“观测者决定现实”的设定,彻底击碎了我对“客观世界”的固有认知,原来物理学的终极疆域里,藏着如此多反直觉的疯狂。
更动人的是科学家们在迷雾中的挣扎与坚守。爱因斯坦至死都在反驳玻尔的“上帝掷骰子”,用“隐变量理论”对抗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两位科学巨擘的论战持续了数十年,却共同推动着理论的完善。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无人涉足的领域搭建理论框架,即便面对爱因斯坦的质疑也从未退缩。这些科学家不是冰冷的公式推导者,而是带着热血与执念的追梦人——他们会为一个方程彻夜不眠,会为一个悖论争论得面红耳赤,更会为科学的真相放弃毕生坚持。这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比任何公式都更具感染力。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量子力学被称为“最接近哲学的物理分支”。它不仅解答了“世界是什么”,更追问着“我们能知道什么”。当我们发现微观粒子的行为遵循概率而非决定论,当我们意识到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被观测者,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似乎被重新定义:我们不再是客观的旁观者,而是宇宙演化的参与者。这让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物理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或许正是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永恒探索,让物理这门学科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作为一名非物理专业的读者,这本书没有让我陷入公式的迷宫,反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温度。它告诉我,物理不是课本上枯燥的定理,而是人类用智慧对抗未知的史诗。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用好奇心与勇气编织的认知网络,让我们得以在混沌的宇宙中找到些许规律。就像量子力学从诞生到成熟的百年历程,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不正是在一次次推翻自我、重构认知中螺旋上升吗?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用新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世界:阳光下的尘埃或许正遵循着量子隧穿效应穿梭,手机信号里藏着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甚至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与宇宙诞生时的物理法则息息相关。物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渗透在生活肌理中的密码。而那些在实验室里与原子对话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性,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保守,而是敢于直面荒诞、拥抱未知的勇气。
欢迎继续关注后续优秀作品展播,让我们在阅读中相遇,在思考中共同成长!